地质专家马瑾:科研成果从无到有、从有到强
2019-09-06 08:33:23 来源: 人民网-社会频道

人民网北京9月5日电(记者孝金波、实习生贺鑫城)今年2月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亚失稳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。而仅仅在6个月前的2018年8月12日,这个项目的发起者,也是亚失稳模型的提出者——马瑾院士,在主持完最后一次立项研讨会后,永远地离开了。

再往前追溯一个月,拥有64年党龄、62年潜心科研的马瑾参加党支部活动时说:“只要对国家,对老百姓有用处的就去做。地震科学研究是我们的责任,我们做的每一点工作,取得的每一个进步,获得的每一个发现,都是对地震科学的贡献……”

学术报国:科研成果从无到有、从有到强

上个世纪30年代,马瑾出生于江苏如皋一个重视教育的大家庭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毛主席号召“开发矿业”,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地质工作的热潮。适逢青年时期的马瑾,在时代的感召下,坚定地考取“北京地质学院”,从此与地学结下不解之缘。毕业后,她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,由于表现突出,被国家选中,派往苏联攻读博士学位。回国后,正赶上热火朝天的石油会战,马瑾再次把个人业务专长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,积极投身于油气构造研究,提出了“岩性组合决定构造变形组合特征”的新认识,并在油气勘探研究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。

1966年,邢台发生地震,在党的号召下,马瑾将工作重点转到地震领域。当时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与苏联存在较大差距,面对一穷二白的状况,马瑾认为要先做起来,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。她说:“我们先想办法在实验室做实验、找规律,来帮助我们理解野外的事。”经过不断的努力,她带领团队先后筹建起相似材料和光弹实验室、岩石力学实验室、构造变形物理场实验室,由于实验结果直观,这些实验室成为来所访问的国内外学者必到之处。

八十年代,实验室被批准为“国家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”,本世纪初,中国地震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——“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”在马瑾的不懈努力下,终于成功组建!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构造物理实验室的观测手段越来越丰富,很多仪器和软件都靠自己研发。她常叮嘱:“真正适合科研用的仪器不是用钱就能买得到的”。2016年,荷兰乌德勒茲大学科研团队来访,对这些自主研发的设备赞不绝口,并表示“要把实验放到中国来做”。日本、英国等多个国家学者也慕名来交流学习。

早期,中国构造物理学没有自己的专业学术机构,在马瑾的推动下,“中国岩石力学和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”和“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”相继成立。在这些新的平台上,她力邀国际著名学者来华,主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。

为人师表:一切趣味都在学习、思考和探索中

马瑾常教导学生:“科学研究比较枯燥,一切趣味都在学习、思考和探索中。表面平静如水,内心却是轰轰烈烈的”。苏联求学期间,马瑾经常一个人,一匹马,沿着断层开展科学考察。工作中,马瑾高度重视野外调查的一手资料,一生足迹遍布全国,82岁还到滇西北布设台网。

2011年,在大量研究基础上,她首次提出了亚失稳模型,认为“预测地震,关键在于抓住地震前的亚失稳阶段”。随后,她带领团队独立思辨、认真求证,不断丰富完善。她对学生们说:“科学研究好比画狗与画虎。研究成熟度高的方向好比是画狗,狗大家都很熟悉,因此需要你在前人基础上做更深入的工作;亚失稳研究好比是画虎,见到虎的人比较少,可参考的资料也少,但是你画出来的就有新意”。

“名为公器不多取,利为身灾不多求”,这是马瑾办公桌上的随笔抄录。她在地质所家属院的住房多年来一直免费给学生们住。有学生不好意思,要交些租金,她却拒绝说“你帮我照看房子,是我要谢谢你”。

8月29日,马瑾的学生卓燕群在中国地震局举办的先进事迹报告会表示,马老师的一生是坚守初心、科学报国的一生,是追求卓越、不断创新的一生。她用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,对地球科学和地震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书写了精彩人生,是我们永远学习和景仰的榜样!

关键词: 地质专家马瑾
责任编辑:zN_1941